百年老宅“化身”文化礼堂 海宁科同村在古色古香里留住乡情

发布时间:2018-01-17 16:10:26 来源: 浙江文明网 作者:

  高白墙,青瓦砖,暖阳映照,清流绕房……这么一幅诗情画意的画面勾勒的并非知名景点,而是位于许村镇科同村的一角,一座投入使用刚满一年的农村文化礼堂。

  这座文化礼堂坐落于科同桥东侧,临河坐东朝西,是利用百年前的周氏民宅所建。老建筑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,新礼堂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。近日,记者来到这里,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文化之变。

  保护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礼堂融入百年老宅

  周氏民宅有着江南民宅的特点,青瓦白墙,雕栏画栋。据了解,这座建筑为1921年当地富商周肖寅所建,目前保存下来的部分占地500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,为二进砖木结构,前为三间平厅,后为三间走马楼造型。

  “这么经典的建筑,险些就被拆了。”科同村党总支委员姚其明告诉记者,周氏民宅临近老村部,由于年久失修,房屋破损严重,2016年拆除老村部时,原计划把它一并拆除。

  后来,老村部的拆除作业引来不少人围观,大家看到周氏民宅也要拆,都觉得可惜,希望能把科同村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保留下来。

  “由于建造年代久远,老宅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太牢固。”姚其明说,在听取民意后,村里决定对老宅进行修缮,把它改建成文化礼堂。他觉得,这里地理位置好,村民有认同感,文化礼堂建在这里更有文化气息。

  2016年6月,老宅的修缮工作正式启动,并于当年9月底基本完成。考虑到文化活动中心场地要求大,科同村又在周氏民宅周围新建了一些仿古建筑与之配套。去年初,尘封已久的周氏民宅以文化礼堂的身份展现在科同人眼前。

  活动和展览两相宜传承文化共同记忆

  走进科同村文化礼堂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礼堂部分,这里设有舞台,下面整齐摆放着仿古木椅。

  据了解,科同村文化礼堂内设置了礼堂、讲堂以及各类展厅,展示内容都和当地的传统文化有关,包括科同云片糕、刨烟丝、家风家训等。

  前不久,50多名村民聚集在这里参加活动。台上文艺节目陆续上演,台下的科同云片糕展厅里,云片糕手艺的传承人周玉清正在制作云片糕,孩子们围在他身边。

  “云片糕是科同村的传统美食,也是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。我们把它放进了文化礼堂,目的是让老一辈重温儿时记忆,同时让年轻一辈传承下去。”科同村村干部徐燕利说,如今文化礼堂建成投入使用刚好一年,举办了各类活动30多场次。

  科同村文化管理员杨晓佳说,在文化礼堂办活动,环境好、气氛好,大家参与很积极,“我们的文化队伍更卖力了,节目质量也上去。今天,文化礼堂已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。”

  去年重阳节,科同村40多户四世同堂以及90岁以上老人家庭,在文化礼堂感受了温馨一刻。村里组织摄影师为他们拍摄了全家福照片。“我们的文化礼堂里充满了每家每户的欢笑与幸福!”有村民表示。

  凝聚全村力量齐心支持礼堂建设

  拾级而上,在科同村文化礼堂二楼有个“科同村第一厅”。之所以叫“科同村第一厅”,是因为这里承载着科同村10个“第一”的介绍——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村民徐掌田、第一任科同乡乡长李禹堂、第一位农民大学生张谷良、第一个经营家庭织机的科同纺织厂……

  “这个展厅的点子来自村里的热心老党员沈有龙。”杨晓佳说,当时老沈提出这个点子后,村里搜集了各种材料,前前后后修改和整理花了两个月。

  在老宅修缮期间,沈有龙和另一位老党员匡国民担任展厅项目的“义务监督员”,经常到现场监督项目的进度和质量,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村里。后来,沈有龙还创作了科同村村歌《明珠闪亮》,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,而匡国民则做起了文化礼堂里的讲课老师。

  “文化礼堂建设凝聚了全村人的心血。”姚其明说,科同村文化礼堂投资300万元,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资金是村里的企业主捐款而来。企业主们表示,建文化礼堂是造福村民的好事,很高兴出力。

  在外的科同人也对自己村的文化礼堂十分关注。画家张谷良就专门为家乡的文化礼堂创作了很多画作,同时在文化礼堂设立了书画室,去年暑期举办了第一期书画培训班,在村里反响甚好。

标签:编辑:毛宁